告白
去年就已經拜讀過的日本小說,由文壇新人湊佳苗所著,榮獲2009本屋大賞第一名。
講述一個幼女被班上學生所殺的導師,如何精心策畫以暴制暴的復仇之路。
薄薄的一本小說,約莫200多頁,很快就可以看完,
但是乾淨的封面與小說中精煉冷靜的文字,卻讓人越讀越有種不寒而慄的悚然感。
本書分為六段,五份事件參與者的告白,乍看之下像是羅生門各說各話,
一篇一篇的告白慢慢推砌將故事推向高潮,交織出事件的原貌,帶出最震撼的結局。
這本書我記得是睡前看,想說小小一本很容易讀完,加上平鋪直敘的第一人稱敘述,像是流水帳般的寫作方式,卻架構出每個腳色最深沉的扭曲的心態
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越來越清醒,也越來越驚豔,
平淡無奇的文字,卻可以幻化出如此濃烈的惡意,直到全書的最後一句話帶來這最極致的報復……
看完久久不能闔眼,情緒一直沉靜在其中無法自拔。
一直以來對於平淡卻又韻味十足的小說總是愛不釋手。
像之前所讀的"'盲目",到今天的"告白",前者全書沒有人名,後者用不同人物的告白交織全文,
文字都非常冷靜平凡,卻字字都蘊含驚人的力道,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不斷承受文字所帶來的衝擊,
後 勁 十 足!
近期日本很多影片及小說都關注於校園霸凌事件,
像「我們的教科書」、「女王的教室」、「麻辣教師GTO」、「極道鮮師」等
讓人不經質疑,日本校園霸凌真的這麼嚴重嗎?
本書中的少年A與少年B,
一個不惜殺人尋求媒體的曝光,以換來母親一點點的關注;
另一個為了在同學間尋求認同,竟願意成為殺人計畫的共犯。
這些所謂的後八零世代,從出生便被賦予迎接美好未來的使命
因此無法容忍被漠視、邊緣化、失敗這樣不美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
加上家庭過度的保護與放任,養成為得我所想要而不擇手段的驕寵性格。
對這些小孩而言,人生找不到生存的正面意義,因此都關注於細枝末節的瑣碎情緒當中。
父母關注、同學的認同、生命的無感、模糊的是非倫理、自以為是的正義,
每個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的冷漠與無感,更是常常導致草菅人命的原因。
這些都讓看似團體的個體更加的疏離,
就像書中的老師給自己的規範:不直呼學生的名字。盡量以平等的態度、禮貌的言詞應對。
站在看的見又保持安全的距離,不也正是一種冷漠的疏離。
在幼女被殺害後,打破疏離的假象,隱藏其中的卻是每個人扭曲變態的惡意。
書也被翻拍成電影,由"下妻物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導演中島哲也所導
中島哲也擅長用華麗繽紛的廣告畫面,來述說悲哀的故事,歡樂的畫面與悲哀的劇情,總讓人有啼笑皆非的滑稽感。
這樣的反差倒也與湊佳苗中平淡卻爆發力十足的劇情不謀而合,就連劇照,也有著冷靜瘋狂並行之感。
不過這次中島導演一反之前亮麗繽紛的色調,反而以冷冽的黑灰畫面貫穿全劇,加上高速拍攝的慢動作,細緻乾淨的畫面鋪成,營造出劇情中每個角色的無情、自私之感。
先看了書在看電影總會有種若有所失的感受,
但不代表這部電影不好看,而是最後的結局的高潮,感受沒有第一次讀完書時那麼的震撼。
若書能給95分,那電影已經到達88分,
差了哪些呢?
即使書只有200多頁,但全塞到1時47分的電影還是略嫌擁擠,
因此電影還是稍稍刪除了一些內容,比如說少年B姊姊在母親日記中的告白、以及美月的告白,其實她是喜歡少年B的。
而我覺得有一點可惜的是後來爆破還原的場面實在削弱了結局的震撼力,
我記得原著寫到這裡時,森口打電話給渡邊修哉說:「你現在應該可以聽到警車的聲音了吧!」
這麼冷靜嘲諷的一句話,卻把渡邊修哉最後一絲的希望都破滅了,或許一切都只是森口的玩笑,但因為吵雜的警笛聲,把他最後的希望"啪搭"的破滅了,這個震撼遠比電影中爆破場面強多了。
而電影中最後一句"開玩笑地",到底森口老師是對哪一部分開玩笑呢?
不得而知,也是導演留下的無窮韻味.....
松隆子跟木村佳乃,以及學生們的演出實在亮眼,不論是情緒的收或放,表情的木然或狡獪,都很到位,有讓書中角色栩栩如生在眼前一般,令人驚豔、也膽寒。
留言列表